评析 本案争议的主要问题是,被告人夏林主动向公安机关提出并实施了协助抓捕同案犯的行为,但公安机关未能成功抓获,被告人是否构成立功,如何看待被告人的行为。 第一,立功行为的实效性是构成立功的必要条件 刑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规定, 检举揭发型立功必须查证属实,提供线索型立功必须得以侦破其他案件,即立功行为必须产生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实际效果,这种益处应当是实然的、现实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五条对刑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立功类型作了细化列举式规定,即除了上述两种类型外,还规定了协助抓捕型立功、阻止犯罪型立功以及兜底型立功(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因此,根据法律解释的系统性原则,不论哪种类型的立功均应以取得实际效果作为认定立功的必要条件。反言之,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的任何“立功”行为,也不论何种原因导致结果没有出现的均不应认定为立功。协助抓捕型立功亦不应例外,即协助抓捕型立功除了必须满足协助抓捕的行为条件、被协助抓捕的犯罪嫌疑人确有犯罪行为的对象条件外,还必须满足结果条件——得以抓获,即只有其他犯罪嫌疑人被成功抓获这一结果的实际出现,才能认定为立功。 第二,协助抓捕型立功的实效性要件在有关司法解释或规范性文件中已有规定 2008年《全国部分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关于毒品犯罪的立功问题所列举的四种协助行为,均使用“抓获了”的表述,而不是“抓捕”。该纪要虽是针对毒品犯罪案件作出的,但无疑对所有犯罪案件立功的认定具有指导意义。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据以立功的线索或者协助行为对于侦破案件或者抓捕犯罪嫌疑人要有实际作用……提供的线索或者协助行为对于其他案件的侦破或者其他犯罪嫌疑人的抓捕不具有实际作用的,不能认定为立功表现”。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规定:犯罪分子具有下列行为之一,使司法机关抓获其他犯罪嫌疑人的,属于《解释》第五条规定的“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即要求被告人的协助行为与“使司法机关抓获其他犯罪嫌疑人”的结果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检察机关认为本案被告人夏林完全履行了自己协助抓捕同案犯的义务,应当认定为“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构成立功没有法律依据。 第三,对被告人协助抓捕未果的行为可以作为酌定从轻处罚情节在量刑时考虑 本案两名同案犯逃跑后,又于当日晚主动投案自首,其归案是他们投案的结果,取决于其二人的主观意愿,不是被告人夏林劝说其投案的结果,没有证据证明被告人夏林的协助抓捕行为与朱、丁二人投案自首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进而对二人到案起到了实质性作用。但是,被告人夏林的行为无疑为抓捕创造了条件,有益于公安机关侦破工作的顺利进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抓捕同案犯的成本,虽因被告人自身以外的原因未能抓获,但对其协助抓捕的行为仍应作出肯定性的评价。应当指出的是,刑法规定的立功制度的价值取向是鼓励犯罪分子以实际行动悔过自新,立功从宽,不立功不从重。将被告人的协助抓捕行为作为酌定从轻情节考虑,正是对其行为积极意义的肯定性评价,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