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庆祝。重阳节源于我国古代文化,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具有深刻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从历史、文化、传说等多个角度对重阳节的由来进行探讨,以期更全面地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背景和意义。
第一章 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到中国汉代时期,据《左传》记载:“九月九日,天高气爽,登高采菊。”自此,《诗经》中的“九月九日,风劲角哀”的诗句也流传至今。这表明在中国古代,重阳节就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借此庆祝丰收和家庭团聚。在汉代时期,重阳节被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皇帝和贵族会在节日当天前往山上观赏秋色和采摘菊花,并在晚上赏月、饮酒,庆祝节日。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唐朝时期,成为大家庭聚会、采摘菊花、登高赏景、观赏月亮的传统。
第二章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首先,它反映了中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生活理念。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到户外欣赏秋景、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体验。此时正处于秋季收获的时节,象征着丰收的喜悦和祝愿。其次,重阳节也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和亲情的传统价值观。重阳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许多人会回到家中与家人共享这个特殊的日子,并一起吃食节日食品——重阳糕。这种行为表明了中国人深厚的亲情、家庭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章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除了历史和文化方面的背景,重阳节还有许多有趣和神话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驱邪避灾,增福添寿”的传说故事。据传说,汉朝时期,一位老者告诉一位名叫胡选的青年:“每年九月初九,阳气渐消,阴气逐渐升高,这时邪恶的气息也会增强,因此要赶走邪恶的气息,也要祈求平安和长寿。”于是,胡选便采摘了许多菊花,挂在门外,把酒敬给祖先,后来,这个节日逐渐流传开来。还有一则著名的传说是关于重阳节与龙王的故事。传说中,每年重阳节这天,龙王会出现在人间,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好天气。据说,如果在重阳节到台山拜访龙王,可以获得更多的好运和福气。
重阳节的习俗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赏菊、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综上所述,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它源自汉朝,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传说等背景,体现了中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生活理念,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家庭和亲情的传统价值观。虽然重阳节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略有改变,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仍然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精神文化造成着深远的影响。
|